研究生刘平李琳参加中国化学会第三届能源材料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9-04浏览次数:13

2018年8月24-27日,材料学院研究生刘平、李琳去北京参加了由中国化学会主办,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承办的中国化学会第三届中国(国际)能源材料化学研讨会,参加会议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凯斯西储大学、阿特莱得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知名大学的老师和同学。来自浙江大学的张泽院士、复旦大学的赵东元院士以及知名大学教授在会上围绕固态锂电池、锂/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电催化、太阳能、生物质能、能源转换材料、能源材料资源及回收化学等相关材料、化学问题、材料表征等做了报告,讲解了他们课题组目前在新能源材料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并对未来新能源材料的发展方向做了讲解。

QQ图片20180907165201.png

       本次会议有1200多人参会,共分为4个会场,会场1共开展了71场报告,主要涉及电池研究领域(锂离子电池、锂钠电池、锂硫电池以及固态锂电池等)。每一场报告时间很短,基本上来不及消化,我只能借助手机拍照回学校慢慢消化。此次会议上,我收获良多。首先是开阔了眼界,通过交流学习知道了大部分参会课题组近几年的研究方向、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成果。对我来说,只知道一味的查阅硅碳负极相关的文献,然后跟着文献做一些实验,没有深究实验机理、进行全电池测试、大功率测试、多次循环测试以及借助模拟软件进行理论计算来支撑自己的实验数据等等。在此之前,对有机物电池、全固态锂电池、全液态锂电池、多价态锂离子电池、全钒液流电池、铝碘电池以及镁碘电池等都不是很了解。其次是认识了来自吉林师范大学的聂平老师和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曹安明老师,在交谈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们分别从事硅碳负极和碳包覆研究;他们谈到目前国家的能源产业政策,所做工仍需努力的方向,好的实验方案以及好的表征手段等等。再次是学会反思,将自己报告与其他参会的实验报告相比,为什么我绘制的流程图差,材料的形貌液比较差以及循环次数少等等。接下来,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多总结,巧妙的借助一些软件,多从晶体结构设计的角度出发去多多查阅文献,弄清反应机理,写出可行性方案,再开展实验。最后就是,感谢我的导师陈建教授给我这一次走出去学习的机会;转眼间一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一名研二学生了,我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不断积累。

审稿:陈建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