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陈雅芸 审核:李娟
8月21日至23日,四川轻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青禾筑艺枧槽”乡村振兴实践团奔赴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围绕“非遗传承与产业振兴”主题开展为期三天的深度社会实践。实践团成员先后走进枧槽苗族乡与叙永县城,用脚步丈量乡村发展的鲜活变化,以青春视角对话非遗传承的薪火匠心,凭赤诚敬意缅怀革命先烈的峥嵘岁月,为叙永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注入蓬勃的青年动能。
对话非遗:在传承与守护中触摸文化根脉
8月 21日,团队怀着对地方非遗文化的珍视,走进当地街巷,挨家挨户与村民们交流,重点围绕蜡染、扎染这两项非遗技艺展开询问。团队首先向居民们抛出核心问题:“您了解咱们当地的蜡染和扎染吗?知道它们是怎么制作的吗?” 随后进一步深入:“在日常生活中,家里是否还在用蜡染或扎染的制品?”调研发现,在各个年龄段中,仅年老者多接触过蜡染,对老式蜡染制品、基础工艺有印象,部分老者在村里的非遗工坊帮忙,成了村里蜡染技艺为数不多的“活态传承者”。他们的指尖还留着蜡液凝固的温度,染布的蓝靛清香也早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实践团来到该地乡政府,农业农村办主任在交流中提到,为了让蜡染这项非遗技艺更好地走近年轻一代,当地正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非遗传承人走进中小学课堂,带着熬制好的蜂蜡、锋利的铜刀和蓝靛染液,手把手教学生们体验蜡染的基础工序——从在白布上勾勒简单纹样,到小心翼翼地用蜡刀蘸蜡封边,再到感受染液浸润布料的奇妙变化。通过这种沉浸式体验,学生们不仅能直观了解蜡染“以蜡防染、蓝白相间”的独特工艺,更能在亲手创作的过程中,感受纹样里藏着的民间故事,让这项古老技艺在课堂里播下传承的种子。周主任在交流中提到,当地正紧锣密鼓地筹备苗乡风情节。这场活动不仅是展示苗族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更是让更多人了解苗乡文化,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
随后,实践团来到枧槽苗族乡博物馆,专程拜访了苗族蜡染非遗传承人陶福秀老师。在陶老师饱含深情的讲述中,同学们渐渐走进了蜡染技艺的风雨历程:曾经,这项古老手艺因“没销路、少人知”而濒临失传,为了留住手艺、陶老师挨家挨户敲门求助,甚至不惜借高利贷给大家发工资,才在绝境中勉强将技艺的火种护住。转机始于非遗保护政策的春风拂面——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非遗工坊正式落地生根,订单渐渐多了起来,学习技艺的年轻人也多了,技艺传承的路子越走越宽。讲到那些咬牙坚持的过往与如今重获生机的欣慰,陶老师声音哽咽,眼角泛起泪光,现场的师生们无不为这份坚守与不易深深动容,心中对非遗传承人的敬意愈发浓厚。
真正的自由,从不是浪迹天涯的漂泊,而是能在养育自己的土地上深深扎根,让乡愁有处安放,让文化有续传承。22日,实践团走进返乡青年杨磊的工作室。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的她,毅然放弃了城市里优渥的工作岗位,回到云雾缭绕的群山之巅,一头扎进了家乡的非遗传承事业,用蜡染技艺点亮乡村创业路。在她耐心细致的指导下,同学们亲手体验了蜡染从“高温熔蜡勾勒纹样”到“蓝靛浸染上色”,再到“沸水脱蜡显形、清水反复漂洗、自然晾晒”的完整流程。正当大家在户外有序推进蜡染的上色、脱蜡与漂洗工序时,下起了瓢泼大雨,密密麻麻的雨幕瞬间将整个场地笼罩。杨磊老师冒雨坚守指导,她和同学们的衣服、裤子、鞋子都被雨水浸透,却没人退缩。大家撑起雨伞相互搭衬,在雨幕中默契配合,最终稳稳完成了所有工序,让这场雨中的非遗体验更显珍贵。
产业添力:乌骨鸡飞出大山的“致富路”
在走访枧槽当地居民时,团队了解到,乌骨鸡养殖在当地十分普遍,不少村民家里都养着几群。这项贴近乡土的养殖营生,不仅是村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成了他们经济收入的重要补充,为日子添了份踏实的底气。如今,枧槽乌骨鸡产业已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全乡养殖户超3000户,存栏量达3万多只;园区种鸡每日孵化超五千枚鸡蛋,全年产出150万只鸡苗; 采用“企业+村资公司+专合社+农户”模式,带动2000余户农户养殖,培育30余户规模化养殖大户、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性收入450万元,参与养殖农户户均年增收突破1万元;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养殖基地和农特产品加工展销体验中心,成立苗裕公司并建成深加工车间;年销售额超400万元。在产业力量的助推下,曾经藏于大山的乌骨鸡,正变成带动农户增收的“致富鸡”,飞出了一条特色乡村振兴路。
红色文化:叙永大地上的烽火记忆与精神传承
23日,实践团转赴叙永县城,先后走进叙永烈士陵园与春秋祠。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大家向革命先烈鞠躬致敬,静静聆听那段镌刻在川南大地上的红色故事。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先辈们的初心与使命愈发清晰,深深印刻在每个人心中。
短短三日,同学们用镜头记录乡村巨变,用非遗传承文化自信,用青春汗水浇灌振兴之花。实践团表示,将持续关注枧槽乡乌鸡产业和非遗工坊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材料智慧”与“青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