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杜长青 审核:李娟
《乡村全面发展规划(2024-2027)》中指出要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在中共中央的政策引领下,四川轻化工大学材料学院葵海研乡暑期实践团队在2025年暑期来到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牛滩镇新林村,开展以“探寻振兴密码,青春助农兴”为主题的“三下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助力实现“旅游”与“农产品”的有机结合,以青年思想助力新林村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产业融合见成效,农旅联动促增收。团队在返乡大学生刘忠箐带领下考察“向阳花开”向日葵基地。该基地260余亩葵园已从单一经济作物种植地转型为“网红打卡地”,单日最高接待游客达2万人次。据学姐介绍,花海效应直接带动生姜、花椒等农产品实现“原产地直销”,游客田间直采模式大幅降低农户销售成本,构建起“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
项目建设补短板,就业增收双促进。团队参与水上乐园彩带扎孔工作。针对50米湿滑彩带作业难题,队员们通过技术摸索创新,并以分工协作提升效率。据悉,该项目旨在填补向日葵非花期旅游空白,建成后将形成“全年有景”的旅游格局,目前已带动当地村民就近就业,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品牌升级显效益,精细加工提价值。在葵花油包装加工点,团队承担油瓶标签粘贴工作。队员们熟练掌握“小瓶横平竖直无气泡、大瓶轻拉对齐”技巧,高效完成1000余个油瓶包装。从“散装称油”到“瓶装销售”的转变,以及标签上“牛滩镇生态纯葵花籽油”的品牌标识,直观展现当地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升级历程。
基层治理强根基,干部担当谋发展。团队在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了座谈交流。村支书周兴海介绍,村里以生姜产业为突破口,通过有机认证和品牌包装实现农产品价值跃升。这一转变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更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赢得了村民对产业转型的认同。他强调,让农民的钱包富起来是最有力的说服工具,产业转型必须让群众切实受益。村委会副主任刘云焱分享了基层工作的难点:最费心力的是做群众工作,有时既要说服不理解政策的村民,还要争取家人的支持。她特别提到,在推进短期亏损项目时,既严格执行政策要求,又耐心向村民阐释延伸产业链、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性。两位干部的工作实践生动诠释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治理理念。
此次葵海研乡团队在新林村的实践活动,以青春力量深度融入乡村振兴一线。从实地调研摸清发展脉络,参与水上乐园建设优化流程、助力葵花籽油包装制作落地实践,到与村干部深入交流感悟人才振兴理念,团队用实干行动架起高校与乡村的联动桥梁。未来,团队将带着实践中的收获与思考,持续关注新林村发展,以青年智慧赋能乡村产业融合与人才培育,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持续绽放。